活动目标:
1. 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了解基本的自我保护方法。
2. 学会识别危险信号,如陌生人靠近或出现异常行为时能够及时反应。
3. 培养幼儿勇敢、冷静的心理素质,在面对突发情况时能保持镇定。
活动准备:
1. 教学挂图:展示一些常见的安全场景和不安全行为。
2. 视频短片:关于如何应对陌生人的友好接近。
3. 小道具:模拟玩具电话、书包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思考:“如果有人要强行拉你走,你会怎么办?”鼓励孩子大胆发言,并对他们的回答给予肯定。接着播放一段简短的视频,展示小朋友在遇到危险时正确处理的情景。
二、学习新知识(10分钟)
1. 教师出示教学挂图,向幼儿讲解哪些行为属于暴力行为(如推搡、打人),并强调这些行为是不对的。
2. 介绍几种常见的暴力事件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 在校园内避免与同学发生争执;
- 遇到校外陌生人搭讪时不要轻易相信对方;
- 如果感到害怕或不舒服,立刻告诉老师或家长。
三、互动游戏(15分钟)
1.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情境下的应对方式。例如:
- 一个小朋友扮演“坏人”,试图接近其他小朋友;
- 受害者需要大声呼喊求助,并迅速跑开寻找成年人的帮助。
2. 使用小道具模拟紧急情况下拨打求救电话的过程,让每位小朋友都练习一遍。
四、总结分享(5分钟)
请几位小朋友分享自己在这节课中学到了什么,以及今后遇到类似问题时打算怎么做。最后由教师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提醒大家时刻注意自身安全。
延伸活动:
组织一次家庭作业,让孩子们回家后向父母讲述今天的课程内容,并一起讨论更多关于安全防护的知识点。
注意事项:
1. 活动过程中应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氛围,避免给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心理压力。
2.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可能不够清晰准确,因此教师需耐心倾听并适当引导。
3. 如果发现个别孩子存在恐惧情绪,应及时安抚,并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