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如下: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直接点明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书信往来。友人询问何时能够归来,而诗人却只能无奈地回答“未有期”。这一问一答之间,透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遗憾,同时也暗示着诗人身处异地的漂泊之感。
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通过描绘巴山秋夜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这种孤独寂寞的氛围。夜雨绵绵,池水渐涨,这不仅是自然界的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秋雨连绵,让人心生愁绪,而这样的夜晚,更显得漫长难熬。
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则寄托了诗人对未来团聚的期盼。他想象着有一天能与友人相聚,在西窗之下一起剪烛夜谈。这一句充满了温馨与期待,为全诗增添了一抹亮色。
最后一句“却话巴山夜雨时”,则是对过去时光的回忆与感慨。诗人设想将来重逢时,两人会一起谈论起今夜的巴山夜雨,那些孤独与思念都将化作美好的记忆。这种回望过去的写法,使得整首诗既有着现实的沉重,又蕴含着未来的希望。
整首诗语言简练却意蕴深远,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它不仅是一首思乡怀人的诗篇,也是对人生际遇的一种深刻感悟。李商隐以他独特的艺术手法,将个人的情感体验上升到普遍的人类情感层面,使这首诗具有了跨越时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