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格物致知”这一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内涵及其现代意义;掌握作者丁肇中先生提出的科学精神和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格物致知”的具体实践方式以及其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价值。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培养他们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 理解“格物致知”在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含义及在当代社会的应用。
- 分析文章结构,提炼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
- 如何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具体的行动指南。
- 帮助学生认识到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
- 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孔子关于“格物致知”的论述、丁肇中的生平事迹及其科研成就。
- 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视频等直观材料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关于科学家发现新元素的纪录片片段,引发学生思考科学研究的过程是否需要“格物致知”。然后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探讨‘格物致知’精神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讲授新课
1. 整体感知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 提问: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它与传统的理解有何不同?
2. 精读课文
- 分析第一部分(第1-4段),了解作者提出问题的背景及目的。
- 讨论第二部分(第5-9段),明确作者的观点和支持观点的理由。
- 探讨第三部分(第10-12段),思考作者对未来教育方向的看法。
3. 合作探究
- 小组活动:结合实际生活案例,讨论如何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体现“格物致知”的精神。
- 辩论赛:正方认为“格物致知”更重要,反方则主张“读书明理”同样重要,双方展开激烈交锋。
拓展延伸
- 邀请一位从事科研工作的嘉宾来校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历和个人感悟。
- 组织一次校园科技节活动,鼓励学生们动手实验,体验从实践中获取知识的乐趣。
总结归纳
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格物致知”不仅是科学研究的方法论,更是我们面对复杂世界时应有的态度和智慧。希望每位同学都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布置作业
撰写一篇短文,题目为“我眼中的‘格物致知’”,字数不少于500字,要求结合自身经历谈谈你对这个概念的理解。
以上即为本次课程的教学设计方案,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格物致知”的真谛,并将其内化为自己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