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轼的《惠崇〈春江晓景〉》,掌握诗中的生字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并能初步了解宋代诗歌的艺术特点。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以及诗人的情感表达;通过对比阅读,让学生感受不同艺术形式(如绘画与诗歌)之间的联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培养他们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习惯;同时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诗意,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将画意转化为文字表达,并结合自身经历谈感悟。
三、教学准备
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多媒体课件,包括但不限于《惠崇〈春江晓景〉》原文、作者简介、背景资料等信息;此外还需收集一些关于春天景色的照片或图片作为辅助材料使用。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首先展示几幅描绘春天美丽风光的照片或者图画,请同学们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内容。然后引入本节课的主题——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为好友惠崇所绘之《春江晓景》题写的一首绝句。这样既能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又为接下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初读感知
让学生自由朗读全诗数遍直至熟记于心为止。在此过程中提醒注意发音准确、节奏分明。之后请几位同学站起来试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给予评价。最后由老师范读一遍,纠正错误之处。
(三)细读品味
1. 分析题目含义:“惠崇”是北宋时期一位擅长山水花鸟画的大师,“春江晓景”则指代了一幅以春天早晨江边景色为主题的画作。题目本身就暗示了这首诗是对一幅画作的赞美。
2. 解释诗句意思:
- “竹外桃花三两枝”,描述的是远处竹林之外绽放着零星几朵粉红桃花的情景;
- “春江水暖鸭先知”,表明春天到来时江面上的鸭子最先感受到温度变化;
- “蒌蒿满地芦芽短”,展现了河岸边长满了嫩绿的蒌蒿和刚冒尖儿的小芦苇;
- “正是河豚欲上时”,说明此时正是河豚洄游产卵的季节。
3. 探讨情感内涵:整首诗洋溢着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反映了作者对于大自然生机勃勃景象的喜爱之情。
(四)拓展延伸
组织小组活动,让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创作一幅表现相同主题但风格各异的作品,可以是绘画也可以是散文等形式。完成后互相分享交流心得体验。
五、总结归纳
回顾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学习这首诗的意义所在——不仅在于记住它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从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下来。鼓励大家今后多留意身边的点滴美好,尝试用各种形式加以表达。
六、布置作业
抄写并默写这首诗;查找更多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信息;试着模仿这首诗的形式写一首关于夏天的小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