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进屋内,微风轻拂过树梢,带来一阵阵清新的气息。我坐在书桌前,手握笔杆,凝视着面前那片空白的纸页。四周的一切似乎都沉浸在一种无声的静谧之中。
窗外的小鸟偶尔啁啾几声,打破了短暂的宁静。然而,这声音并未打破内心的平静,反而更显得周围环境的安宁。远处传来隐约的脚步声,却又很快消失在空气中。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许多往事,那些曾经喧嚣的日子仿佛离我很远了。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孩子们追逐嬉戏,大人们忙碌于田间地头。那时候的“静”是一种奢侈,是夜晚降临后才能享受到的片刻安宁。而现在,即使身处寂静之地,内心却常常难以平静下来。生活的节奏加快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复杂,连思考的时间也被压缩得所剩无几。
贾平凹先生的文字总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力量。他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生活中最平凡不过的画面,却能够引发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正如这篇文章所展现的那样,“静”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状态,更是内心的一种修炼。只有当我们学会放下外界的纷扰,才能真正体会到内心的宁静。
练习题:
1. 请描述一下你理解中的“静”,并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如何达到这种状态?
2. 文章中提到“静”既是外在的状态也是内心的修炼,请举例说明你认为哪种情况更能体现这一点。
3. 贾平凹先生的作品往往具有很强的画面感,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中提到的一个场景,并表达你的感受。
希望通过对这篇短文的学习,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无论是在忙碌的工作间隙还是闲暇时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