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南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户人家,家中有个年迈的老人,名叫李伯。他年轻时是村里的木匠,手艺精湛,为人厚道,深受村民敬重。随着年纪渐长,李伯渐渐退居幕后,把家里的活儿都交给了儿子和孙子。
每年的农历九月初九,村里人都会举行重阳节的庆祝活动。这一天,人们登高、赏菊、饮菊花酒,表达对长辈的尊敬与祝福。李伯虽然身体不如从前,但每到这一天,他总会拄着拐杖,慢慢走到村后的山坡上,站在那棵老松树下,望着远方出神。
那一年的重阳节,天色晴朗,微风拂面。李伯的儿子带着家人来看望他,还特意从城里买来了新鲜的菊花和糯米酒。一家人围坐在院子里,说说笑笑,其乐融融。李伯看着孩子们嬉戏打闹,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爸,您还记得小时候我们一起去爬山吗?”孙子小明问。
“记得啊,那时候你才三岁,我背着你走了一上午,你还在我的背上睡着了。”李伯笑着回忆。
“那时候我还以为您能背一辈子呢!”小明笑着说。
李伯沉默了一会儿,轻声说道:“其实,人这一辈子,就像爬山一样,走得再远,最后还是要回到起点。重要的是,路上有亲人陪伴。”
这句话让全家人都陷入了沉思。他们知道,李伯并不是在说空话,而是用自己的经历告诉后人:亲情是最宝贵的财富,而重阳节,正是提醒人们珍惜身边人的节日。
那天晚上,全村的人都聚集在一起,点起了灯笼,唱起了歌。李伯坐在中间,听着大家的欢声笑语,心中满是温暖。他知道,虽然自己年纪大了,但他依然被爱包围着。
从那以后,每年的重阳节,李伯都会和家人一起登高、赏菊,还会给村里的其他老人送些小礼物。他用自己的方式,延续着这个传统,也传递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牵挂。
重阳节,不只是一个节日,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懂得,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回家的路,不能忘记那些曾经为我们付出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