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原文与赏析】《观刈麦》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叙事诗,通过描绘农民在酷暑中辛勤收割麦子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现象。这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色彩。
一、原文
>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二、赏析
《观刈麦》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盛夏时节农村的繁忙景象,尤其是农民在烈日下劳作的艰辛。诗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两句,生动地刻画出农民在高温下的劳作状态,令人动容。
诗人通过对比自己与农民的生活状况,表达了内心的自责与愧疚。“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诗人直言自己没有为百姓做出贡献,却享受着朝廷的俸禄,这种自省精神体现了他作为士大夫的责任感和仁爱之心。
此外,诗中还描写了“贫妇人”的形象,她“右手秉遗穗,左臂悬空筐”,表现了生活贫困、无以为继的惨状。这一细节进一步加深了全诗的悲剧色彩,也反映出当时社会贫富差距之大。
三、艺术特色
1. 语言朴素自然:全诗用词平实,贴近现实生活,避免华丽辞藻,增强了真实感。
2. 叙事与抒情结合:诗中既有对农民劳作场面的描写,也有诗人内心情感的流露,情景交融。
3. 对比手法突出主题:诗人将自己与农民进行对比,突出了社会不公,增强了批判力度。
4. 情感真挚动人:诗人通过对农民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悟,表达出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关怀。
四、结语
《观刈麦》不仅是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诗,更是一篇反映社会现实、体现人文关怀的佳作。它提醒我们关注普通劳动者的生存状态,珍惜当下的生活。白居易以诗为镜,映照出时代的冷暖,也彰显了他“兼济天下”的胸怀。
这首诗至今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