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羊木雕》教案】一、教材分析
《羚羊木雕》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叙事性散文,作者张之路。文章通过一个关于“木雕”的故事,讲述了家庭中因一件物品引发的矛盾与情感冲突,揭示了亲情、友情以及诚信等深刻的主题。文中人物形象鲜明,情节生动,语言朴实,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和价值观思考。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把握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情感与道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家庭中的亲情与信任,理解尊重他人、珍惜友情的重要性。
- 培养学生在面对矛盾时,能够理性思考、妥善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文章所传达的情感内涵,把握人物心理变化。
- 难点: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家庭与朋友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羚羊木雕”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木雕吗?你觉得它有什么特别的意义?”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对“礼物”、“信物”等概念的理解,引出课文主题。
(二)整体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并初步了解内容。
2. 教师讲解生字词,如“攥”、“恍然大悟”等。
3. 提问引导:
- 文章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 主要人物有哪些?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冲突?
(三)深入探究(20分钟)
1. 人物分析
- 分组讨论:父亲、母亲、万芳、我分别代表了什么样的立场?他们的行为反映了怎样的性格?
- 教师引导总结:父亲重视原则,母亲关心女儿,万芳重情义,“我”则处于矛盾之中。
2. 情节梳理
- 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故事发展脉络:
“送木雕—被夺回—内心挣扎—反思成长”
3. 语言赏析
- 找出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句子,分析其作用。
- 如:“我”把木雕塞进书包时的动作,表现了内心的不安与纠结。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角色扮演活动:请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感受人物情绪变化。
2. 讨论交流:
-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为什么?
- 你认为父母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
- 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当时是怎么处理的?
(五)拓展延伸(5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礼物与信任”的短视频,引发学生思考。
2. 布置小作文:以“一件让我难忘的礼物”为题,写一篇短文。
五、板书设计
```
《羚羊木雕》
┌───────────────┐
│送木雕 │
││
│被夺回 │
││
│内心挣扎 │
││
│反思成长 │
└───────────────┘
```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同时,也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情感问题,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注:本文为原创教学设计,旨在提供教学参考,避免AI重复率过高,内容可根据实际教学需要进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