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ppt课】《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副一封谴责侵略、呼唤良知的书信
作者: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制作人:XXX
日期:2025年4月
【第一页:课程导入】
教学目标:
1. 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与历史意义。
2. 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与语言风格。
3. 探讨文本中的道德立场与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 雨果对英法联军行为的批判态度
- 文中体现的正义感与人性光辉
教学难点:
- 如何理解作者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言论勇气
- 如何联系现实,思考历史与责任
【第二页:作者简介】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 1802–1885)
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代表人物,被誉为“法兰西的良心”。
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他不仅是文学巨匠,更是坚定的人道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
在本封信中,他以笔为剑,勇敢地站在被侵略者的角度发声。
【第三页:写作背景】
时间:1861年
事件: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英法联军为扩大在华利益,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并火烧圆明园。
事件影响:
- 圆明园被焚毁,大量文物被掠夺
- 中国人民遭受巨大创伤
- 暴露了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
【第四页:信件背景】
这封信是雨果写给他的朋友——法国军官巴特勒上尉的回信。
巴特勒曾参与火烧圆明园,并向雨果炫耀其“战绩”。
雨果对此感到震惊与愤怒,于是写下这封信,表达对侵略行为的强烈谴责。
【第五页:文章结构分析】
第一部分:开头问候与感谢
- 表达对巴特勒的尊重
- 引出话题:关于远征中国的事件
第二部分:叙述事实与评价
- 描述英法联军的行为
- 批判其野蛮与不义
第三部分:表达情感与呼吁
- 表达对受害者的同情
- 呼吁人类良知与正义
【第六页:语言风格分析】
- 讽刺与对比:
“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格兰。”
——通过讽刺揭示侵略者的虚伪与无耻。
- 情感充沛:
雨果用强烈的感情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对受害者的同情。
- 理性与感性结合:
既有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述,也有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第七页:主题思想总结】
核心主题:
- 批判帝国主义侵略行为
- 倡导和平、正义与人道主义精神
深层意义:
- 雨果超越国界,站在全人类的立场上思考战争与文明
- 提醒人们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第八页:拓展思考】
问题讨论:
1. 如果你是雨果,你会如何回应巴特勒的炫耀?
2. 在今天,我们该如何看待历史上的侵略行为?
3.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应如何承担历史的责任?
延伸阅读:
- 《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 其他关于战争与人性的作品
【第九页:课堂小结】
- 雨果的这封信不仅是对侵略行为的控诉,更是对人类良知的呼唤。
- 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明不应建立在暴力与掠夺之上。
- 历史不能忘记,正义需要坚持。
【第十页:板书设计】
| 内容 | 关键点 |
|------|--------|
| 背景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 作者 | 维克多·雨果 |
| 主题 | 批判侵略,倡导正义 |
| 语言 | 讽刺、情感充沛 |
| 启示 | 历史反思,人性尊严 |
【结束页】
谢谢聆听!
愿我们铭记历史,守护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