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自相矛盾”这一成语的含义及其来源。
- 学会正确朗读课文,理解文言文的基本表达方式。
- 能够用自己的话复述故事,并分析人物行为。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古代寓言故事的智慧,体会语言的简洁与深刻。
- 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重点:
- 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及寓意。
- 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能结合上下文推测词义。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准确把握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
四、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课文朗读音频、相关图片)
- 课文插图、词语卡片
- 学生预习任务单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人?他说的话前后不一致,让人觉得奇怪?”
引导学生分享生活中的例子,引出“自相矛盾”这个成语。
出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相矛盾》这篇寓言故事。”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播放课文朗读音频,学生边听边圈画不懂的字词。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和停顿。
- 教师讲解文言文基本常识,如“楚人”“鬻”“盾”“矛”等关键词。
3. 精读理解(15分钟)
- 分组讨论:故事讲了什么?卖矛和盾的人说了哪些话?他的行为有什么问题?
-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帮助理解文言文意思。
- 结合插图,再现故事情节,让学生尝试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4. 深入探究(10分钟)
- 提问:为什么这个人最后无法回答?他的错误在哪里?
-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果出现类似的情况,应该怎么做?
- 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体验人物心理。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自相矛盾”的含义:指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做到言行一致、诚实守信。
-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所学成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6. 作业布置(2分钟)
-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 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一个“自相矛盾”的情景,并说明其危害。
六、板书设计:
```
《自相矛盾》
——战国·韩非子
卖矛与盾的人
说大话 → 自相矛盾
无言以对
成语含义:言行不一,互相抵触
启示:做人要诚实,说话要一致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情境导入、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并能联系实际进行思考。但在文言文的理解上仍需加强,今后应多设计一些文言词汇的拓展练习,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古文阅读技巧。
备注:本教案为原创内容,根据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课程标准编写,旨在提升学生语言理解力与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