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不值》教学设计之四】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古诗《游园不值》的诗意,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意思,把握诗人的情感。
- 难点:体会“春色满园关不住”的深层寓意,理解“红杏出墙”所象征的美好事物无法被阻挡的哲理。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古诗配乐朗诵音频、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叶绍翁的背景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春天花园的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春天的时候去公园游玩?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想进去欣赏美景,却因为门关着进不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引出课题:“《游园不值》”。
(二)初读感知(8分钟)
1. 教师范读: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圈画不懂的词语。
2. 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 整体感知:提问学生“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三)细读品味(15分钟)
1. 逐句讲解:
- “应怜屐齿印苍苔”:诗人轻轻敲门,担心木屐踩坏了青苔。
- “小扣柴扉久不开”:诗人轻轻敲门,但主人没有出来。
- “春色满园关不住”:园子里的春景太美,连门都关不住。
- “一枝红杏出墙来”:一枝红杏从墙头探出来,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2. 重点词句分析:
- “应怜”:应该怜惜,表现诗人对自然的珍视。
- “屐齿”:古代的一种木鞋,体现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
- “红杏出墙”:不仅是写景,也象征美好的事物无法被限制。
3. 小组讨论:
- 为什么诗人说“游园不值”?
- “红杏出墙”有什么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8分钟)
1.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是否有类似“红杏出墙”的现象,比如美好的事物或情感总是会突破限制。
2. 诵读比赛:分组进行古诗朗诵比赛,评选最佳朗读者。
3.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写一段话,模仿诗人的观察方式。
(五)总结升华(4分钟)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古诗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古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游园不值》。
2. 搜集其他描写春天的古诗,写一篇读书笔记。
五、板书设计
```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感悟:自然之美,不可阻挡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红杏出墙”象征意义时,部分学生仍存在一定的困难,今后可在教学中加入更多生活实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