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练习)】《记承天寺夜游》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散文,虽篇幅短小,却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这篇文章不仅是对一次夜晚出游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旅程。在练习这篇课文时,我们不仅要理解其字面意思,更要体会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文章开头写道:“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一句描绘了作者在深夜中被月光所吸引,忍不住起身漫步的情景。这不仅表现出他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反映出他内心的宁静与闲适。练习时,我们可以从“欣然”一词入手,分析作者当时的心情变化,感受他与自然之间的默契。
接着,“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这句话说明了作者并非独自一人,而是想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分享这份美好。这种寻找知音的心情,体现了苏轼对友情的重视,也暗示了他在逆境中的孤独与渴望。在练习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换作自己,会如何选择?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两人一起在庭院中散步,月光洒落,清风拂面,仿佛整个世界都静了下来。这样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越言语的默契与理解。练习时,可以通过朗读、想象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那种宁静与和谐。
最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苏轼以反问的方式,表达了他对人生境遇的豁达与超脱。他并不因贬谪而沮丧,反而在平凡中发现美,在孤寂中找到乐趣。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练习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生活,思考如何在压力与困境中保持乐观与从容。
总之,《记承天寺夜游》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堂生动的人生课。通过练习,我们不仅能提升语文能力,更能从中获得启发与力量。在今后的学习中,愿我们都能像苏轼一样,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保持一颗平和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