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少年闰土(全国一等奖)x】一、教材分析
《少年闰土》是鲁迅先生《故乡》中的一段节选,选入小学语文教材后,成为许多教师精心打磨的经典课文。本文通过“我”与少年闰土的交往,展现了农村少年的聪明、勇敢和纯真,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文章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挚,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情感体验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文本。
二、学情分析
本课面向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已具备一定的阅读基础和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鲁迅的作品及其时代背景了解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适当引导,帮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和作品内涵。同时,学生对于“我”与闰土之间的情感变化可能较为模糊,需通过情境创设和朗读感悟加以突破。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朗读、讨论、想象等方式,体会人物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少年闰土的聪明、勇敢和纯真,激发对美好童年的向往。
- 初步认识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闰土的形象特点,体会“我”与闰土之间的情感变化。
- 难点:理解“我”对闰土的怀念之情以及文章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五、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录音、相关图片资料。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思考“你心目中的好朋友是什么样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提问激趣:
“你们有没有一个特别的朋友?他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2. 简介作者:
介绍鲁迅及其作品背景,简要说明《故乡》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课文做铺垫。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的字词。
2. 小组合作解决生字词问题,教师适时点拨。
3. 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 文中主要写了哪两个人物?
- “我”和闰土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品读语言,感受人物形象:
- 重点分析闰土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如“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他告诉我就说……”。
- 引导学生体会闰土的机灵、勇敢和纯真。
2. 情感体验:
- 通过朗读“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等优美语句,感受画面美和情感美。
- 讨论:“‘我’为什么觉得闰土是‘我’的‘好伙伴’?”
3. 拓展延伸:
- 展示闰土生活的农村画面,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和生活状态。
(四)深入探究(15分钟)
1. 分组讨论:
- “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为什么会改变?
- 鲁迅为什么要写这篇回忆性的文字?
2. 教师引导总结:
- 闰土代表了纯真、自然的童年,而“我”则象征着被封建礼教束缚的成年人。
- 通过对比,揭示旧社会的阶级差异和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五)课堂小结(5分钟)
1. 回顾课文内容,梳理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谈收获,鼓励他们珍惜身边的友情和美好的童年时光。
3. 布置作业:
-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心中最难忘的朋友或一段友谊。
- 阅读《故乡》全文,进一步体会鲁迅的思想情感。
七、板书设计
```
少年闰土
|
人物形象:聪明、勇敢、纯真
|
情感变化:从亲密到疏远
|
社会背景:阶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八、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感受人物情感,理解作品内涵。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部分学生对鲁迅的风格仍较陌生,今后可结合更多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经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