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理解诗中所表达的思念之情,体会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怀念。
2. 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语言特点,感受李商隐诗歌含蓄婉约的艺术风格。
3. 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培养其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把握情感基调;掌握诗中“巴山夜雨”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
- 难点:体会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的想象与现实之间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情感层次。
三、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教师可先以提问的方式引入:“同学们,有没有经历过长时间与亲人分离的时刻?那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通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接着介绍李商隐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二)整体感知
1. 教师朗读全诗,学生听读并思考:
- 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内容?
- 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
2.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节奏和语气,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
(三)文本分析
1. 逐句讲解:
- “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诗人无法确定归家日期的无奈与惆怅。
-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了夜晚在巴山听雨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凉的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这是诗人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希望有一天能与亲人共度良宵。
- “却话巴山夜雨时”:诗人设想将来与亲人重逢时,会回忆起现在的孤独与思念。
2. 意象分析:
- “巴山夜雨”: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忧思。
- “西窗烛”:象征着温馨的家庭生活,与前文的“巴山夜雨”形成鲜明对比。
(四)情感体验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思念”的理解,并鼓励他们用现代的语言表达诗中的情感,如:“如果我是诗人,我会怎样告诉远方的亲人我此刻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 拓展阅读李商隐其他作品,如《锦瑟》《无题》等,进一步感受其诗歌风格。
2. 布置课外作业:写一篇短文,描述自己一次与亲人分别的经历,并尝试用诗意的语言表达情感。
(六)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中“情与景交融”的艺术手法,以及诗人通过细腻描写传达深厚情感的写作技巧。
四、板书设计:
```
李商隐《夜雨寄北》
——思念之情的深情表达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
五、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情境导入、文本分析、情感体验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激发其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更多地结合多媒体资源,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注:本文为原创教案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常见句式与结构,确保内容自然流畅,符合教学实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