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清洁管理制度】医院作为患者接受治疗和康复的重要场所,其环境卫生状况直接关系到医疗安全与患者健康。为了保障医院内部环境的整洁、有序,预防交叉感染,提高整体医疗服务水平,特制定本医院清洁管理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所有公共区域、诊疗区域、病房、手术室、消毒供应室、库房及办公区域等,涵盖日常清洁、定期消毒、特殊区域管理等方面,旨在通过规范化的管理流程,确保医院环境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
一、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医院设立专门的清洁管理部门,由后勤科负责统筹协调,下设清洁班组,明确各岗位职责。清洁人员需经过专业培训,掌握基本的清洁知识和操作规范,具备一定的应急处理能力。
二、清洁工作内容与标准
1. 日常清洁:包括地面、墙面、门窗、家具、公共设施等的清扫与擦拭,确保无积尘、无污渍。
2. 重点区域清洁:如病房、手术室、ICU等高风险区域,需按照严格的消毒流程进行操作,使用符合标准的消毒剂,并记录消毒时间与责任人。
3. 垃圾处理:医疗废弃物应分类收集,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严禁混入普通垃圾中。
4. 空气与物品消毒:定期对空气进行通风换气,必要时使用紫外线或化学消毒方法;对高频接触物品(如门把手、电梯按钮、水龙头等)进行定时擦拭消毒。
三、清洁频率与检查机制
根据不同区域的使用频率和污染程度,制定相应的清洁频次。例如,门诊大厅每日至少两次清扫,病房每日一次全面清洁,手术室每次使用后必须彻底消毒。同时,设立不定期抽查与定期检查制度,由院感科或相关部门进行监督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四、人员管理与培训
清洁人员应遵守医院规章制度,穿戴统一的工作服和防护用品,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医院定期组织清洁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安全意识。
五、奖惩措施
对于表现优秀的清洁人员给予表扬或奖励;对因疏忽导致卫生问题或引发感染事件的,将依据相关规定追究责任。
六、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后勤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部门应积极配合,共同维护医院的良好环境,为患者提供一个安全、舒适、洁净的就医空间。
备注:本制度可根据医院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确保制度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