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偶书》《赠汪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 理解两首古诗的基本内容和表达的情感。
- 掌握诗中重点字词的含义及朗读节奏。
- 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如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诗句。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诵读、赏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语言感受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在交流中深化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和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 掌握朗读技巧,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难点:
- 领悟“少小离家老大回”中蕴含的复杂情感。
- 理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比喻意义。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背景资料、朗诵音频、板书设计等。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背景,完成初步的批注。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回乡偶书》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如果你离开家乡很久,回到家乡会有怎样的心情?”
- 引出课题《回乡偶书》,介绍作者贺知章及其写作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正音。
- 分组朗读,注意停顿和节奏。
- 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 精读品析(15分钟)
- 逐句讲解: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解释“少小”“老大”“鬓毛衰”,引导学生体会时光流逝与人生变化。
-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讨论:为什么孩子们不认识诗人?这说明了什么?
- 小组讨论:你如何理解“乡音无改”与“鬓毛衰”的对比?
4. 拓展延伸(5分钟)
- 播放朗诵音频,学生模仿跟读。
- 书写练习:抄写诗句并写出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赠汪伦》
1. 复习导入(5分钟)
- 回顾上节课内容,提问:“《回乡偶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引入《赠汪伦》,介绍李白与汪伦的友情。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齐读,教师纠正发音。
- 分组朗读,注意情感表达。
- 提问:这首诗讲的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情感?
3. 精读品析(15分钟)
- 逐句讲解:
-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即将远行的场景。
-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解释“深千尺”“不及”等词,讨论比喻手法的作用。
- 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说“不及汪伦送我情”?你认为汪伦的情谊有多深?
4. 情感升华(5分钟)
-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自己与朋友之间难忘的经历。
- 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朋友的感激之情。
五、课堂总结(5分钟)
- 回顾两首诗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表达。
- 强调古诗中的情感表达方式,如借景抒情、比喻等。
- 鼓励学生多读古诗,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回乡偶书》《赠汪伦》。
2. 选择一首诗,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后感。
3. 查阅李白或贺知章的其他作品,尝试阅读并简要介绍。
七、板书设计
```
《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八、教学反思
本课通过诵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两首古诗的情感内涵。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情感体验,从而更好地感受古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