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草》课堂教学实录及评析】一、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 理解古诗《草》的内容与意境,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 掌握诗中关键词语的含义,体会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3. 培养学生朗读、背诵古诗的兴趣,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以一幅春天草原的图片导入,提问:“同学们,你们见过春天的草地吗?它给你什么样的感觉?”
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绿油油的”,有的说“让人感到舒服”。教师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小草的古诗——《草》。”
2. 初读感知(10分钟)
教师出示《草》的全文: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教师先范读一遍,注意语气轻重和节奏。随后让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逐句分析诗意:
- “离离原上草”:原野上的草长得茂盛的样子。
- “一岁一枯荣”:每年都会经历一次枯萎和生长。
- “野火烧不尽”:即使被野火焚烧,也难以彻底消灭。
- “春风吹又生”:春风一吹,小草又重新生长出来。
3. 深入理解(1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
- “为什么诗人用‘离离’来形容草?”
- “你从‘野火烧不尽’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积极回答,教师适时补充:这首诗不仅写出了草的生命力,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感悟和对生命的赞美。
4. 朗读与背诵(10分钟)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齐读、分组读、个别读等。在朗读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诗句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随后,教师鼓励学生尝试背诵,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鼓励。
5. 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春天草原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诗歌内容进行想象和描述。同时,布置课后作业:用自己的话写一段描写小草的文字,或者画一幅“春天的小草图”。
二、教学评析
本节课围绕古诗《草》展开,教学设计合理,环节紧凑,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通过图片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朗读、讨论、拓展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教师在讲解诗句时,能够结合生活实际,使抽象的古诗变得生动形象,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
此外,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说明教学方法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特点。最后的拓展活动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总之,这是一堂内容充实、结构清晰、富有成效的古诗教学课,为今后的古诗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