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为有效应对日益增长的慢性病发病率,提升居民健康水平,规范慢性病健康管理流程,确保各项管理措施科学、有序、可持续地开展,特制定本《慢性病健康管理工作制度》。该制度旨在通过系统化、制度化的管理手段,加强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常见慢性病的监测、干预与服务,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轻医疗负担。
一、工作目标
1. 建立健全慢性病筛查机制,实现早发现、早干预;
2. 完善慢性病患者的随访与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3. 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对慢性病的诊疗能力和服务水平;
4. 推动全民健康意识提升,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慢性病防控格局。
二、组织架构与职责分工
1. 成立慢性病健康管理领导小组,由分管领导牵头,统筹协调各项工作;
2. 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制定政策、监督执行和评估效果;
3.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承担具体实施任务,包括信息采集、定期随访、健康教育等;
4.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作为一线服务单位,负责日常管理和患者服务。
三、工作内容与流程
1. 慢性病筛查:通过定期体检、入户调查等方式,对辖区内居民进行慢性病初步筛查,建立健康档案;
2. 个性化健康管理:根据筛查结果,为每位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包括饮食指导、运动建议、用药提醒等;
3. 定期随访:按照规定时间间隔,对慢性病患者进行随访,了解病情变化,及时调整干预措施;
4. 健康教育:通过讲座、宣传手册、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增强群众自我管理能力;
5. 多学科协作:鼓励医院、社区、家庭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提高管理效率。
四、信息化管理
1. 建立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数据实时录入、查询和分析;
2. 加强数据共享,打通医院、社区、医保等平台之间的信息壁垒;
3. 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慢性病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五、监督与评估
1. 每季度对各责任单位的工作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
2. 定期召开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并及时整改;
3. 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六、保障措施
1. 加强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
2. 确保资金投入,保障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构建多元化的慢性病防控体系。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解释。各单位应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通过本制度的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和常态化,为建设健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