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养狙》阅读答案及翻译】《楚人养狙》是一篇出自《庄子·外篇》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生动的故事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愚昧,同时也反映了对自然规律和生命本质的深刻思考。本文不仅语言简练、寓意深远,而且在语文考试中常被作为文言文阅读材料出现。
【原文】
楚有养狙者,名曰孙叔,善养狙。狙之性,喜食果。孙叔日与之食,未尝不饱。狙亦知其恩,每见孙叔,必前趋而鸣。一日,狙忽谓孙叔曰:“吾愿自食。”孙叔笑曰:“汝岂不知吾养汝之恩乎?”狙曰:“然,吾知之。然吾愿自食,以自立也。”孙叔曰:“可。”遂放之于山。狙入山,求食不得,饥甚,乃复归。孙叔怒曰:“汝何不自食而反来?”狙曰:“吾不能自食,非不欲也。”孙叔叹曰:“嗟乎!人之贪心,亦犹是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养猴子的人,名叫孙叔,他很擅长养猴子。猴子的习性是喜欢吃果实。孙叔每天给它们食物,从不让它们饿着。猴子也知道他的恩情,每次见到孙叔,都会跑过来叫唤。有一天,猴子忽然对孙叔说:“我想自己去觅食。”孙叔笑着说:“你难道不知道我养你的恩情吗?”猴子说:“是的,我知道。但我希望我能自己去找食物,实现自立。”孙叔说:“可以。”于是把猴子放到了山上。猴子进了山,找不到食物,非常饥饿,便又回来了。孙叔生气地说:“你为什么不自己找食物反而回来?”猴子说:“我不是不想自己找,而是真的找不到。”孙叔感叹道:“唉!人的贪心,也是这样啊。”
【阅读理解题及答案】
1. “狙”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答:指猴子。
2. 孙叔为什么要放猴子去山里自食?
答:因为猴子提出想自己觅食,实现自立。
3. 猴子为什么最后又回到了孙叔身边?
答:因为它无法在山中找到食物,感到饥饿。
4. 文章结尾“嗟乎!人之贪心,亦犹是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答:作者认为人的贪心和猴子一样,一旦失去依靠,就难以独立生存,讽刺了那些依赖他人却不愿自立的人。
5. 这篇文章的主题是什么?
答:文章通过猴子的遭遇,揭示了人类贪图安逸、缺乏自立精神的现象,警示人们要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
【总结】
《楚人养狙》虽短小精悍,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不仅是对动物行为的描写,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在现代社会中,这篇寓言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提醒我们不要过度依赖他人,要学会独立思考与自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