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救记录书写规范》】在医疗工作中,抢救记录是医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医疗质量与安全的重要体现。一份规范、准确、完整的抢救记录不仅有助于医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做出判断,还能为后续的诊疗提供重要依据,同时在医疗纠纷中起到关键作用。
一、抢救记录的基本要求
1. 及时性:抢救记录必须在抢救结束后立即完成,最迟不得超过6小时内。时间就是生命,在抢救过程中,每一分钟都可能影响患者的生存率,因此记录必须做到快速、准确。
2. 真实性:记录内容必须真实反映抢救过程,不得伪造、篡改或遗漏重要信息。任何虚假记录都将对患者权益和医疗安全造成严重损害。
3. 完整性: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抢救时间、参与人员、使用的药物、实施的措施、病情变化及处理结果等,均需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全面、清晰。
4. 准确性:使用专业术语,避免模糊表达。例如,“患者意识模糊”应明确为“患者神志不清,呼之不应”,以增强记录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二、抢救记录的内容要素
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科室、床号等。
2. 抢救时间:具体到分钟,包括开始抢救时间、各阶段操作时间、抢救结束时间等。
3. 抢救过程:详细描述抢救过程中所采取的各项措施,如心肺复苏、给药、吸氧、气管插管等。
4. 病情变化:记录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生命体征变化,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
5. 参与人员:列出参与抢救的医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麻醉师等,并注明其职责。
6. 医嘱执行情况:记录下达的医嘱内容及执行情况,确保医嘱落实到位。
7. 抢救结果:明确抢救是否成功,患者目前状况如何,是否转入ICU或其他科室。
三、书写注意事项
1. 语言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复杂的句子,使用简练、专业的语言进行表述。
2. 避免主观臆断:记录应基于客观事实,不加入个人猜测或情绪化语言。
3. 签名确认:所有抢救记录完成后,由负责抢救的医师和护士签字确认,确保责任明确。
四、常见问题与改进措施
1. 记录不完整:部分医护人员因工作繁忙而忽略细节,建议建立标准化模板,提高记录效率。
2. 时间记录不准确:建议在抢救过程中安排专人负责时间记录,确保时间点的准确性。
3. 语言不规范:定期组织培训,提升医护人员的文书写作能力,强化对医学术语的理解和应用。
五、总结
抢救记录不仅是医疗行为的真实写照,更是法律保护的重要依据。每一位医务人员都应高度重视抢救记录的书写,严格按照规范执行,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为患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