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负数》课堂实录(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通过具体生活情境,理解负数的意义,掌握负数的读写方法,能正确区分正数和负数。
2. 过程与方法:
在实际问题中感受负数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负数的意义,能正确读写负数。
- 难点:理解负数在现实中的实际意义,特别是在温度、海拔等情境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温度计模型、温度变化图、练习题卡。
- 学生准备:铅笔、练习本、温度计图片(课前发放)。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组天气预报图片:“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组天气预报的信息,大家看看这些温度有什么特点?”
展示图片:
- 北京:–5℃~8℃
- 上海:0℃~12℃
- 哈尔滨:–15℃~–3℃
提问: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温度中有‘–’号?这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有的说“是减号”,有的说“可能是比0还低的温度”。
教师引导:“在数学中,这样的数叫做负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认识负数的表示方法
教师板书:–5、–15、–3,并说明这些数字前面的“–”号叫做“负号”,表示比0小的数。
2. 结合温度情境理解负数
展示温度计模型,引导学生观察:
- 温度在0℃以上时,用正数表示;
- 温度在0℃以下时,用负数表示。
提问:“如果温度是–5℃,比0℃低多少?”
引导学生理解负数可以表示“低于零”的数量。
3. 其他生活中的负数例子
教师举例:
- 银行账户余额为–200元,表示欠款。
- 海拔高度为–10米,表示低于海平面。
学生分组讨论并举出生活中其他负数的例子,如电梯楼层、成绩排名等。
(三)巩固练习(10分钟)
1. 判断题
- –7 是一个负数。(√)
- 所有带“–”号的数都是负数。(×)
- 0 是正数也是负数。(×)
2. 填空题
- 如果上升5米记作+5米,那么下降3米记作(–3米)。
- 如果收入200元记作+200元,那么支出150元记作(–150元)。
3. 连线题
将下列情境与对应的数连接起来:
- 冬天的气温
- 银行账户透支
- 地下一层
连线答案:
- 冬天的气温 → –5℃
- 银行账户透支 → –100元
- 地下一层 → –1层
(四)拓展延伸(5分钟)
教师提问:“如果我们把0作为分界点,正数和负数分别代表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思考:
- 正数表示比0大的数,负数表示比0小的数。
- 正数和负数是相对的,可以用来表示相反的方向或状态。
(五)课堂总结(3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
- 负数是什么?
- 负数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 如何读写负数?
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记录每天的气温变化、家庭收支情况等。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本第3页的练习题。
2. 观察生活中的负数现象,写一篇小短文,题目为《我身边的负数》。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学生建立对负数的初步认识,课堂互动积极,学生参与度高。但在理解负数的相对性和实际应用方面,仍需进一步强化训练,以便学生能够更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设计,结合教学实践与学生认知水平,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