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明天读后感(作文1150字及读后感作文)】在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明天》中,他以冷峻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悲剧,通过一个母亲为儿子治病、求神拜佛、最终却无力回天的故事,揭示了封建迷信对人们思想的束缚以及社会底层人民的苦难。这篇作品虽然篇幅不长,但其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和对人性的剖析令人深思。
《明天》讲述的是单四嫂子失去了她的儿子小宝,她为了救儿子,四处求医问卜,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请来“名医”,然而一切努力都未能改变命运的残酷。在那个时代,人们普遍相信神灵和迷信,认为只要虔诚祈祷、献上祭品,就能得到神明的庇佑。然而,这种信仰并没有带来真正的希望,反而让单四嫂子陷入更深的绝望。她一次次地向神明祈求“明天”的到来,希望儿子能活过来,可现实却是无情的,最终她只能独自面对失去孩子的痛苦。
鲁迅先生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展现了封建迷信对人们的毒害,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在单四嫂子求助无门、无人同情的情况下,周围的人只是冷漠地看着她挣扎,甚至有些人还在背后议论、嘲笑。这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悲悯,更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讽刺。鲁迅用“明天”作为标题,既是对单四嫂子内心深处的期盼,也是对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隐喻——人们总是在等待“明天”,却从未真正改变现状。
读完《明天》,我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单四嫂子的悲剧并不是个例,而是千千万万普通百姓在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他们没有权力,没有知识,只能依靠迷信和祈祷来寻求安慰。而鲁迅先生则用他的笔,揭开了这些隐藏在表面之下的黑暗。他不是在指责某一个人,而是在批判整个社会的制度和文化。他希望唤醒人们的理性,让他们看到迷信背后的虚伪与荒谬。
同时,《明天》也让我思考“希望”这个词的意义。单四嫂子一直在等待“明天”,但她的“明天”始终没有到来。这让我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否也常常被一些虚假的希望所迷惑?比如,我们可能因为某些人的一句承诺而寄予厚望,结果却发现那不过是空谈;或者因为我们过于依赖某种观念,而忽视了现实的复杂性。鲁迅先生提醒我们,真正的希望不是建立在幻想之上,而是需要脚踏实地去努力、去改变。
此外,鲁迅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非常细腻。单四嫂子的痛苦不是表面上的哭泣,而是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她在夜里反复回忆儿子的音容笑貌,她在梦中寻找儿子的身影,这一切都让人感受到她内心的煎熬。鲁迅没有用夸张的语言,而是用平实的叙述,让读者更能体会到人物的情感波动。
总的来说,《明天》是一部充满力量的作品。它不仅揭示了封建迷信的危害,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人性的脆弱。鲁迅先生用他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也引发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在今天这个科技发达、信息丰富的时代,我们或许不再迷信神灵,但我们仍然面临着各种形式的“明天”——或许是梦想的实现,或许是理想的追求,又或许是人生的转折点。而我们需要做的,是像鲁迅先生那样,勇敢地面对现实,理性地看待未来,而不是沉溺于虚幻的期待之中。
《明天》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母亲失去孩子的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社会的种种问题。它提醒我们:不要轻易相信“明天”会带来奇迹,而要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