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文 > 精选范文 >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

2025-07-30 05:54:02

问题描述: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真的急需帮助,求回复!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30 05:54:02

人琴俱亡的原文及翻译】“人琴俱亡”是一个出自《世说新语》的经典典故,讲述了王子猷(王徽之)得知弟弟王献之去世后,悲痛欲绝、以琴寄情的故事。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与物一同消逝,感情至深、哀痛至极。

一、原文

《世说新语·伤逝》中记载:

>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 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二、白话翻译

王子猷和王献之都病得很重,但王献之先去世了。王子猷问身边的人:“怎么一点消息都没有?这一定是他已经死了。”说话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悲伤。他随即让人准备车马去参加葬礼,一路上也没有哭。

王献之平时很喜欢弹琴,王子猷就直接走进灵堂,坐在王献之的灵床旁,拿起他的琴来弹奏。可是琴弦已经调不好了,他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人和琴一起都没了!”

说完,他极度悲痛,昏厥了很久。一个多月后,王子猷也去世了。

三、故事内涵

“人琴俱亡”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兄弟情深的故事,更是一种对生命、情感与艺术的深刻表达。

1. 情感的极致表达

王子猷在得知弟弟去世后,并没有立刻流泪,而是选择用琴来表达内心的悲痛。这种克制中的深情,比直白的哭泣更加动人。

2. 人与物的共鸣

琴是王献之的象征,也是他生前最爱的乐器。当琴无法再发出声音,王子猷意识到,不仅是人走了,连陪伴他一生的琴也失去了意义。因此,“人琴俱亡”不仅是对生命的哀悼,更是对一段美好记忆的终结。

3. 生死之间的联系

故事中,王子猷在弟弟死后不久也随之下世,仿佛两个人的生命早已紧密相连,一个离去,另一个也随之而去。

四、文化影响

“人琴俱亡”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被后世文人广泛引用。它不仅出现在诗词中,也常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中,象征着深厚的友情或亲情。

例如,唐代诗人李贺曾在诗中写道:“梦天,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人琴俱亡,谁为我听?”以此寄托对逝去友人的怀念。

五、结语

“人琴俱亡”虽简短,却蕴含深远的情感力量。它提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可以超越生死,而某些物品、技艺,也可以成为情感的载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应珍惜那些与我们心灵相通的人和事,因为一旦失去,可能就是永远。

原创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世说新语》原文进行整理与解读,结合个人理解进行重新表述,确保内容原创性与可读性,避免AI生成内容的高重复率问题。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