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阅读和答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篇极具感染力的作品。文章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父亲送别儿子时那瘦弱却坚定的背影,表达了深沉的父爱与离别的不舍之情。这篇文章不仅在情感上打动人心,也在语言艺术上展现了极高的水准。
一、文章内容概述
《背影》讲述了作者在南京求学期间,父亲亲自送他去北京读书。在车站,父亲不顾自己身体虚弱,执意为儿子买橘子,而作者站在月台下,看着父亲艰难地翻越月台的背影,内心充满感动与愧疚。多年后,当作者回忆起这一幕,心中仍充满怀念与感激。
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刻意的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将一个普通父亲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那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一细节,让读者仿佛亲眼看到那个背影,感受到那份无声的爱。
二、主题思想分析
《背影》的主题主要围绕亲情展开,特别是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文章通过一次普通的送别,揭示了父爱的伟大与含蓄。父亲虽然不善言辞,但他的行动却充满了关怀与牵挂。这种“不言之爱”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父爱如山”的典型体现。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的反思与成长。年少时的他可能并未完全理解父亲的用心,但在多年之后,才真正体会到那份沉甸甸的情感。这种情感的变化,使得文章更具深度和现实意义。
三、写作特色
1. 语言质朴真挚:全文用词简洁,语句平实,但却能直击人心。如“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看似自嘲,实则流露出对过去不懂事的悔恨。
2. 细节描写生动:通过对父亲动作、神态的细致刻画,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情感表达更为真实。
3. 情感真挚动人:整篇文章没有夸张的情绪,却因真诚而感人至深。尤其是结尾部分,“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令人动容。
四、阅读理解题参考答案
1. 文章开头提到“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答:这句话点明了时间的久远,为后文的情感铺垫,也暗示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与愧疚。
2. 为什么说“父亲的背影”是文章的核心意象?
答:因为“背影”象征着父亲默默付出、不言不语的爱,是全文情感的凝聚点,也是作者最深的记忆。
3.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变化?
答:从最初的不理解到后来的感悟与怀念,体现了作者的成长与对父爱的深刻认识。
4. 文章为何选择“背影”作为标题?
答:因为“背影”是父亲留给作者最深刻的印象,也象征着父爱的无声与伟大,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背影》是一篇值得反复品读的文章,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亲情的温暖,也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多一份理解和感恩。无论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能从中获得情感上的共鸣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