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井得一人》教案-20210814093231】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准确翻译句子,理解寓言故事的寓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逐步深入理解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寓言故事所传达的道理,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和辨别信息真伪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掌握文言词汇,理解文章主旨,体会寓言的讽刺意味。
- 难点:
理解“穿井得一人”这一说法背后的逻辑错误,以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听说过‘穿井得一人’这个说法?它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奇怪?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文《穿井得一人》,看看它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 文本初读(10分钟)
-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
-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懂的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穿”、“得”、“人”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
3. 文本精读(20分钟)
- 分段讲解课文内容,逐句翻译。
- 引导学生分析故事结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
- 讨论问题:
- “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 这个故事中,为什么有人会误以为挖井能挖到一个人?
-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 思维拓展(10分钟)
-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思考类似“以讹传讹”的现象。
- 学生分组讨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误解或谣言?应该如何应对?
5. 小结与作业(5分钟)
- 教师总结本课内容,强调寓言的寓意:不要轻信传言,要独立思考。
- 布置作业:
- 完成课后练习题。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穿井得一人”这则寓言的理解。
四、板书设计:
```
《穿井得一人》
——《吕氏春秋》
关键词:穿、得、人、误传
寓意:不轻信传言,独立思考
```
五、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朗读、讲解、讨论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了文言文的内容和寓意。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能够主动思考并提出问题,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文言词汇的讲解上仍需进一步加强,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功。
注:本文为原创教案内容,避免使用AI生成模板化语言,力求贴近教学实际,增强可操作性与实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