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一着惊海天教案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新课标人教版初二八年级】一、教材分析
《一着惊海天》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记叙文,出自《中国新闻周刊》,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细节记录了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的历史性时刻。这篇课文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还蕴含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信心的重要素材。
本课属于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的阅读板块,其教学目标主要围绕语言理解、情感体验、思维拓展三个方面展开。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够掌握描写事件过程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在描写中所传达的情感与态度,并能结合实际生活进行思考与表达。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句式结构,理解文章内容。
-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精神风貌的写作手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讨论、品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 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归纳整理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 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发展,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细节描写的方法。
-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一着惊海天”这一标题的象征意义,感悟其中的精神力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航母舰载机起飞的视频片段,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中的人物动作、环境氛围等,引发学生兴趣。随后提问:“你看到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引出课题《一着惊海天》。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理解的字词。
2.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歼-15”“着舰”“甲板”等),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3. 学生复述文章主要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梳理事件发展脉络。
(三)精读品析(20分钟)
1. 分组讨论:文章是如何描写舰载机着舰过程的?有哪些细节描写?
2.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关键语句(如“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歼-15战机稳稳地落在甲板上”),分析其作用。
3. 结合背景资料,了解我国航母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四)情感升华(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着惊海天”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它象征着什么?
2. 学生畅谈感受,分享自己对国家科技进步的自豪感。
3. 教师总结:这不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是民族精神的体现。
(五)拓展延伸(5分钟)
布置小作文任务:“我眼中的‘一着惊海天’”,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或身边事,谈谈对“奇迹”“奋斗”“梦想”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媒体手段激发学生兴趣,结合文本分析与情感体验,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 课堂节奏把控不够精准:部分环节时间安排较紧,导致学生思考时间不足。
2. 学生参与度不均衡:个别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较为被动,未能充分表达观点。
3. 情感教育渗透需加强:虽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民族精神,但部分学生仍缺乏深刻共鸣。
针对这些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注重分层教学,合理分配时间,多采用互动式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参与感和表达欲。同时,结合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
六、板书设计
```
一着惊海天
——记我国航母舰载机成功着舰
一、内容概括:
事件:歼-15舰载机成功着舰
过程:准备→起飞→着舰→成功
二、写作特点:
细节描写 → 生动形象
语言简洁 → 节奏明快
三、情感升华:
技术突破 → 民族自豪
奋斗精神 → 时代强音
```
七、作业布置
1. 完成“我眼中的‘一着惊海天’”小作文(不少于300字)。
2. 预习下一篇文章,查找相关背景资料。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语文基础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为后续语文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