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万里长征人未还及rdquo及的上一句及全诗出处作者注释)】“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出塞》一诗中的名句,这句诗表达了对戍边将士的深切同情和对战争的反思。在理解这首诗时,了解其上下文、出处以及作者背景,有助于更深入地体会诗中的情感与意境。
一、“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
“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上一句是:
“秦时明月汉时关”
整句为: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全诗原文
《出塞》
唐·王昌龄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年-756年),字少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李白、高适等齐名。他的诗歌多以边塞题材为主,风格雄浑豪放,情感深沉,被誉为“七绝圣手”。他擅长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深远的思想感情,尤其在描写战争、戍边生活方面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四、诗句注释
1. 秦时明月汉时关
这句诗并不是说秦朝的月亮和汉朝的关隘,而是借古喻今,意指自秦汉以来,边塞战事不断,明月依旧照耀着古老的关隘。这里用了“互文见义”的修辞手法,将秦、汉两个朝代合并描写,强调历史的延续性和战争的长久性。
2. 万里长征人未还
“万里长征”指的是远征边疆的将士,他们远离家乡,踏上漫长的征途。“人未还”则暗示这些士兵大多未能归来,表现了战争的残酷与将士们的牺牲。
3. 但使龙城飞将在
“龙城飞将”指的是汉代名将李广,因其英勇善战,被称作“飞将军”。这里借用李广的典故,表达如果现在也有像李广那样的良将镇守边关,就能有效抵御外敌。
4. 不教胡马度阴山
“胡马”指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阴山”是古代边塞的重要屏障。此句意思是:只要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领在,就不会让敌人越过阴山,入侵中原。
五、诗歌赏析
《出塞》虽只有四句,却气势磅礴,情感深沉。它不仅描绘了边塞的苍凉景象,也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与对英雄的呼唤。诗人通过对历史的回顾,抒发了对现实的忧虑,同时也寄托了对国家强盛的希望。
六、结语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不仅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边塞诗的代表之作。它让我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战争与和平、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如需进一步探讨王昌龄其他作品或边塞诗的艺术特色,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