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讲解教案(峨眉山月歌教案板书设计优秀)】《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常见的古诗之一。本课的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同时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理解诗句内容,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表达方式。
-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图片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走进诗境。
-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描绘的自然美景和诗人的情感。
- 难点:把握诗中“月”这一意象的象征意义,以及诗人借景抒情的手法。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 课文朗读录音
- 书法作品或山水画背景图
- 学生预习任务单(包括字词注音、诗句翻译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峨眉山的风景图片,引导学生进入诗意的世界: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四川有一座著名的山——峨眉山,那里云雾缭绕、风景如画。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峨眉山月色的诗,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笔下的那轮明月。”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标出不理解的词语。
3.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半轮秋”、“影随人”等。
(三)品读赏析(15分钟)
1. 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画面?感受到了什么情感?
2. 教师引导:
- “夜发清溪向三峡”,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思君不见下渝州”,这里“君”指的是谁?诗人为什么“思君”?
3. 结合插图:展示李白游历的路线图,帮助学生理解“从峨眉山出发,经过清溪,前往三峡”的地理线索。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联系生活:让学生谈谈自己有没有像诗人一样,在某个夜晚望着月亮想起某个人的经历。
2. 欣赏其他描写月亮的古诗:如《静夜思》《望月怀远》等,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五)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全诗内容,强调“月”作为诗歌中常见意象的作用,并鼓励学生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这首诗的感受。
五、板书设计(优秀版)
```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半轮秋月照山川,
影随人去到渝州。
山高水长路漫漫,
思君不见泪满衫。
【意象】月 → 思念、孤独
【情感】对友人的牵挂、旅途的孤寂
【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峨眉山月歌》。
2. 以“我眼中的峨眉山月”为题,写一篇小短文。
3. 听一首与月亮相关的古诗朗诵,写下自己的感受。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古诗的魅力。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风格的理解,提升其文学素养。
---
结语:
《峨眉山月歌》不仅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的诗,更是一首寄托深情的佳作。通过本课的学习,希望学生们能够爱上古诗,学会在诗中寻找美、感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