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简文 > 精选范文 >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训练试卷试题带答案x

2025-08-07 09:14:28

问题描述: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训练试卷试题带答案x,真的撑不住了,求高手支招!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7 09:14:28

送东阳马生序对比阅读训练试卷试题带答案x】一、阅读理解题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4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1. 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得到)

B. 砚冰坚(砚台里的墨水结冰了)

C. 不敢稍逾约(超过约定的时间)

D. 未尝稍降辞色(稍微降低态度)

2. 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A. 余因得遍观群书

B.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C.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

D. 凡所宜有之书

3. 下列对两段文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年少时勤奋学习的经历,表现了他刻苦求学的精神。

B. 乙文通过对比自己与当时太学生的学习条件,表达了对他们的羡慕之情。

C. 甲文中“未尝稍降辞色”表现出老师严厉的态度,但也体现出他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D. 乙文结尾指出学业不精、品德未成的原因在于自身不够专心,而非环境因素。

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二)比较阅读

5. 对比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6.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读书改变命运”这一观点的理解。

二、作文题

题目: 《我眼中的求学之路》

要求: 联系生活实际,结合《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谈谈你对求学、奋斗与成长的认识。

三、参考答案

一、阅读理解题

1. B

解析:“砚冰坚”指的是砚台里的墨水结冰,不是指“砚台里的墨水结冰了”,而是形容天气非常寒冷,砚台里的墨水都结冰了。

2. C

解析:例句中的“之”是结构助词,相当于“的”。C项“坐大厦之下”中的“之”也是结构助词,意义相同。

3. B

解析:乙文并非表达对太学生的羡慕,而是通过对比来说明自己当年的艰苦与现在的优越条件,强调个人努力的重要性。

4. 翻译:

(1)因此人们大多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广泛地阅读各种书籍。

(2)如果他们的学业没有精进,品德没有成就,不是因为天资低下,而是因为心思不如我专一罢了。

二、比较阅读

5. 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勉励后学要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勤奋苦读,不要辜负良好的环境,同时强调个人的努力和专注才是成功的关键。

6. 示例:

在《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讲述了自己幼年求学的艰辛,展现了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只要肯努力、不放弃,就一定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更是改变命运的重要方式。我们应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以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

三、作文题参考范文(节选)

在我眼中,求学之路是一条充满荆棘却又闪耀光芒的道路。正如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所描述的那样,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依然坚持读书,最终成为一代名儒。这让我明白,真正的求学精神不是依赖外在的条件,而是内心的坚持与热爱。如今,我们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更舒适的学习环境,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正是我们应当倍加珍惜的。唯有脚踏实地、勤勉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自我价值,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需PDF版本或Word版本,可私信我获取。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