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童年》有感】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曾经历过一段懵懂、纯真的岁月。而高尔基的《童年》,正是以他自己的童年为蓝本,描绘了一个孩子在苦难中成长的故事。这本书不仅仅是对个人经历的回忆,更是一幅生动的社会画卷,展现了旧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与坚韧不拔的精神。
翻开书页,仿佛穿越到了十九世纪末的俄国,一个贫苦家庭的孩子阿廖沙正站在生活的边缘。他的童年并非如童话般美好,而是充满了痛苦与挣扎。父亲早逝,母亲无力抚养,他被迫寄居在外祖父家。那里没有温暖,只有冷漠与暴力。外祖父暴躁易怒,两个舅舅为了家产争斗不休,整个家庭笼罩在压抑与恐惧之中。
然而,在这样的环境中,阿廖沙并没有被压垮。他像一颗倔强的小草,在风雨中顽强生长。他观察世界,思考人生,逐渐形成了自己对善恶、是非的理解。他从外婆身上学会了善良与宽容,从学徒工身上看到了勤劳与坚韧,也从周围人的不幸中感受到生命的沉重。
读《童年》,我感受到的不仅是苦难,更是一种深沉的力量。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成长不是一帆风顺,而是在困境中学会坚强,在黑暗中寻找光明。阿廖沙的经历虽然令人心痛,但正是这些磨难,让他变得更加成熟与坚定。
同时,《童年》也让我重新审视了家庭与亲情。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家庭往往成为人们唯一的避风港,但有时却也是最残酷的牢笼。阿廖沙的遭遇让我意识到,一个健康、温暖的家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
如今,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时代,但精神上的“童年”是否也被忽视了呢?我们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失去了对生活的感知与思考?《童年》提醒我们,不要忘记那些曾经让我们哭泣、让我们成长的瞬间。它们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记忆,也是塑造我们性格的重要力量。
总之,《童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性的复杂与社会的现实。它让我们在阅读中反思,在感悟中成长。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童年”,而那片土地上,藏着我们最初的梦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