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了解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掌握分米和毫米与米、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对“分米”和“毫米”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测量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认识分米和毫米,理解它们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
- 难点:正确使用尺子测量较短的物体,并准确判断是用厘米还是毫米来表示。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直尺、卷尺、实物模型(如铅笔、文具盒、书本等)、教学挂图。
- 学生准备:每人一把直尺、练习本、彩笔。
四、教学过程:
1. 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同学们,我们之前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些日常物品,如文具盒、铅笔、课本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长度如果用厘米来表示,会不会太长了?有没有更合适的单位呢?”
引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两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
2. 探究新知(15分钟)
(1)认识分米(dm)
教师展示一把10厘米的直尺,说明:“10厘米就是1分米。”
引导学生用手指比划1分米的长度,并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1分米的线段。
教师提问:“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学生举例:书本的厚度、文具盒的宽度等。
(2)认识毫米(mm)
教师出示一枚硬币或一张纸,问:“这枚硬币的厚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用直尺观察,发现刻度线之间的距离非常小,这就是“毫米”。
教师讲解:“1厘米等于10毫米,1分米等于10厘米,也就是100毫米。”
学生动手操作:用直尺测量铅笔的长度,看是否能读出毫米数。
3. 巩固练习(10分钟)
(1)单位换算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
- 5分米 = ( )厘米
- 30毫米 = ( )厘米
- 2米 = ( )分米
- 100毫米 = ( )分米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实际测量活动
学生两人一组,用直尺测量身边的物品(如橡皮、铅笔、书本等),并记录下它们的长度,用合适的单位表示。
4. 总结提升(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分米和毫米的意义及它们与厘米、米的关系。
鼓励学生说一说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单位,增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5. 布置作业(5分钟)
- 完成练习册中关于分米和毫米的习题。
- 回家后测量家中一件物品的长度,并用合适的单位写下来。
五、板书设计:
```
分米和毫米的认识
1分米 = 10厘米
1厘米 = 10毫米
1分米 = 100毫米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直观操作和生活情境引入新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但在实际测量过程中,部分学生仍存在读数不准的问题,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训练。
备注:本教学设计为原创内容,结合教材要求与学生认知水平,注重实践操作与生活联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