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语文《西门豹》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在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西门豹》是一篇具有历史教育意义和人物形象鲜明的寓言故事。通过讲述战国时期魏国官员西门豹治理邺地、惩治巫婆、破除迷信的故事,不仅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还引导他们思考智慧与正义的重要性。
一、课文原文(节选)
《西门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
> 西门豹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他被派到邺地做官。到了那里,他看到田地荒芜,人烟稀少,就问老百姓是怎么回事。一位老者说:“河伯娶媳妇,每年都要给河伯送一个年轻漂亮的姑娘。如果送不上,就会发大水,淹死很多人。”
>
> 西门豹问:“那你们为什么不把河伯娶媳妇的事停止呢?”
>
> 老者说:“我们不敢啊!官府里的人也跟巫婆串通一气,每年都要收钱,还要抓人。”
>
> 西门豹说:“那我来试试吧。”
>
> 到了那一天,西门豹带着几个衙役来到河边,让巫婆去通知河伯。巫婆假装要跳进河里,结果被西门豹拉回来。他又让巫婆的徒弟去,结果也被拉回来。最后,西门豹说:“既然你们不会办事,那就让我来办吧!”于是,他下令将巫婆和那些骗人的官吏都投进了河里。
>
> 从此以后,邺地再也没有人敢提河伯娶媳妇的事了。西门豹还组织百姓开挖沟渠,灌溉农田,使邺地变得富饶起来。
二、教学设计(教案)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能复述故事的主要情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西门豹机智勇敢、为民除害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
- 理解西门豹如何巧妙地惩治巫婆和官吏。
- 感受西门豹的智慧和正直。
教学难点:
- 理解“河伯娶媳妇”这一迷信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
- 体会西门豹处理问题的方法及其意义。
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提问:“你听说过哪些聪明的人物?他们是怎么解决问题的?”
- 引出课题《西门豹》,激发学生兴趣。
2. 初读课文(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标出生字词。
- 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如“荒芜”、“串通”、“惩治”等。
3. 精读课文(15分钟)
- 分段阅读,分析西门豹的语言和行为。
- 讨论:为什么西门豹不直接惩罚巫婆?他用了什么方法?
4. 角色扮演(10分钟)
- 学生分组表演课文中的情节,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 教师总结,强调智慧与正义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 复述故事,写一篇小作文《我心中的西门豹》。
三、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面深入理解人物形象。通过角色扮演,学生能够更好地进入情境,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对“河伯娶媳妇”这一文化背景理解不够,今后可以适当补充相关的历史知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课文内涵。
此外,在引导学生思考“西门豹为何选择这样的方式解决问题”时,部分学生表达不够清晰,说明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待加强。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设计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总的来说,《西门豹》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培养学生品德与思维的重要素材。通过合理的设计与引导,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获得思想上的启发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