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第三章的读后感】《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而第三章则是整部作品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章。这一章通过主人公阿廖沙的视角,描绘了他在外祖父家的生活片段,展现了家庭内部的复杂关系、人性的善恶交织以及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觉醒。
在第三章中,阿廖沙的外祖父和外祖母的形象更加鲜明。外祖父性格暴躁、吝啬,对家人苛刻无情,而外祖母则温柔善良,是阿廖沙心中最温暖的依靠。这种对比不仅让读者感受到家庭环境的压抑,也让人深刻体会到一个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如何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这一章中,阿廖沙经历了许多令人心酸的事情。比如他亲眼目睹了舅舅们为了争夺家产而争吵不休,甚至不惜动武;他也看到了外祖父因为一点小事就大发雷霆,把整个家庭搞得乌烟瘴气。这些场景让年幼的阿廖沙开始思考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也开始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远比表面上看起来复杂得多。
然而,在这片阴暗的生活中,外祖母的存在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阿廖沙的心灵。她用故事和歌声安慰他,教会他善良与宽容。正是在外祖母的影响下,阿廖沙逐渐学会了独立思考,并开始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和面对这个充满矛盾的世界。
读完第三章后,我深深感受到,高尔基并不是单纯地讲述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他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让人不禁为那个时代的苦难而动容。
总的来说,《童年》第三章不仅是一段回忆,更是一种心灵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在黑暗中依然有光,在冷漠中依然有爱。正是这些微小的温暖,支撑着一个人在困境中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