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意思是什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一句出自《后出师表》的成语,原句为:“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驱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这句话最早由诸葛亮在《后出师表》中写成,表达了他对国家和君主的忠诚与奉献精神。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为人们常用的一句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竭尽全力、至死方休的精神状态。
“鞠躬尽瘁”中的“鞠躬”,原本是指古代的一种礼节,表示尊敬和谦逊;而“尽瘁”则是指竭尽心力、耗尽精力。整个词组表达的是一个人为了事业或职责,倾尽全部心血,不辞辛劳地努力奋斗。“死而后已”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精神的持久性,直到生命结束才停止。
这句成语常用于赞美那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人,比如在工作中勤勤恳恳、默默付出的员工,或是为国家、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英雄人物。它不仅是一种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忠义、责任与奉献的价值观。
在现代社会,尽管时代背景发生了变化,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工作、家庭或社会责任时,应秉持认真负责的态度,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完成任务,做到问心无愧。
总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信念和价值追求,值得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和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