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高考复习(mdash及及mdash及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17页))】在语文考试中,小说阅读是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的环境描写常常被考生忽视。然而,环境描写不仅是文学作品中的“背景”,更是作者表达情感、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重要手段。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来说,掌握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在写作中灵活运用,提升文章的表现力。
一、环境描写的基本概念
环境描写是指对小说中人物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它包括自然景观、季节变化、时间地点、社会风俗等。这些描写虽然看似“旁枝末节”,但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层的含义。
例如,在鲁迅的《故乡》中,开头对“我”回到故乡时的描写,不仅描绘了当时的天气和景象,还暗示了人物内心的落寞与时代的变迁。
二、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
1. 渲染氛围,烘托情绪
环境描写可以营造特定的氛围,使读者更容易进入小说的情境之中。比如,《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的繁华景象,不仅展示了富贵人家的生活状态,也渲染出一种奢靡、浮华的氛围,为后续情节的发展埋下伏笔。
再如,《边城》中对湘西水乡的描写,用细腻的语言展现出宁静、质朴的乡村生活,营造出一种淡泊、悠远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主人公翠翠内心的纯真与孤独。
2. 推动情节发展
环境的变化往往会影响人物的行为和故事的走向。比如,在《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命运与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冬天的寒冷、祠堂的肃穆、鲁镇的冷漠,都在无形中加速了她的悲剧结局。
此外,自然环境的变化也可以成为情节发展的转折点。如《暴风骤雨》中,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不仅改变了人物的命运,也成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契机。
3. 表现人物性格与心理
环境描写可以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和内心世界。例如,《孔乙己》中,酒馆的热闹与孔乙己的落魄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他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状态,也揭示了他迂腐、自尊却又无法融入社会的矛盾心理。
又如,《老人与海》中,大海的广阔与深邃象征着老人的孤独与坚韧,环境的恶劣反而衬托出他的坚强意志。
4. 暗示主题与思想内涵
许多小说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作品的主题或思想。例如,《阿Q正传》中,未庄的封闭与落后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愚昧与麻木,为批判国民性提供了有力的背景支持。
再如,《平凡的世界》中,黄土高原的贫瘠与艰苦,映射出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奋斗,体现了作者对底层人民的关注与同情。
三、高考中常见的题型与答题技巧
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关于环境描写的问题通常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常见的题型包括:
- 判断环境描写的作用
- 分析环境描写对人物或情节的影响
- 结合文本内容,说明环境描写如何体现主题
答题技巧:
1. 明确环境描写的类型: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是静态描写还是动态描写?
2. 联系上下文:不能孤立看待环境描写,要结合人物、情节、主题进行分析。
3. 注意语言特点:有些环境描写语言优美,富有诗意,这可能与作者的风格或作品的情感基调有关。
4. 使用规范术语:如“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推动情节”“暗示主题”等。
四、典型例题解析
题目:
《药》中,夏瑜牺牲后,人们围观他的尸体,作者写到“那乌鸦也飞走了”。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一环境描写通过乌鸦的离去,暗示了人们对夏瑜的冷漠与无情,同时也象征着革命者在黑暗中孤独前行。乌鸦的离开,既是对夏瑜死后的凄凉写照,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麻木与冷漠,深化了作品的批判主题。
五、复习建议与备考策略
1. 积累常见环境描写类型:如自然景物、社会风貌、时间空间等。
2. 多读经典文学作品:如鲁迅、老舍、沈从文等作家的作品,学习他们如何通过环境描写传达思想。
3. 练习分析题:选取高考真题或模拟题,进行针对性训练。
4. 整理笔记与错题:将常见题型和答题思路整理成册,便于复习巩固。
六、结语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虽不显眼,却常常是作者表达思想、塑造人物、推动情节的关键所在。对于高三学生而言,掌握其作用不仅能提高阅读理解水平,更能为作文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希望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重视这一部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全文共计17页,内容完整,适合高考复习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