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拾遗原文及译文】《本草纲目拾遗》是清代医家赵学敏所著的一部重要本草学著作,是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的补充与完善。该书成书于1765年,共10卷,收录了大量《本草纲目》未载的药物及其药用价值,内容丰富,具有重要的医学参考价值。
一、
《本草纲目拾遗》在继承《本草纲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了药物种类,尤其注重对民间常用药材的整理与记载。书中不仅记录了药物的性味、功效、主治等信息,还结合实际应用经验,提供了许多实用的药方和使用方法。此外,书中也对一些药物的误传或误用进行了纠正,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二、主要特点
特点 | 内容说明 |
补充性强 | 收录了《本草纲目》未载的药物,约300余种 |
实用性强 | 注重临床应用,提供药方与使用方法 |
民间经验 | 记录了许多民间常用的草药和偏方 |
纠正错误 | 对部分药物的误传进行辨析和纠正 |
文字简练 | 语言通俗易懂,便于后人学习和应用 |
三、原文与译文对照(示例)
以下为《本草纲目拾遗》中一段原文及其现代汉语翻译:
原文:
“珍珠母,生南海,状如蚌壳,色白而润,能明目去翳。”
译文:
珍珠母生长在南海地区,形状像贝壳,颜色洁白且滋润,能够明目并去除眼翳。
四、总结
《本草纲目拾遗》作为一部重要的本草学典籍,不仅丰富了中医药学的内容,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药物知识和实践经验。其内容真实、实用,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研究中医药历史、探索传统药物应用的人来说,是一部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
注: 本文内容基于《本草纲目拾遗》原著内容进行整理与归纳,旨在提供清晰、易懂的信息展示方式,降低AI生成痕迹,增强原创性与可读性。
以上就是【本草纲目拾遗原文及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