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表】中国在历史上曾进行过多次人口普查,其中“第二次人口普查”指的是1964年开展的全国人口调查。这次普查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较为系统、全面的人口统计工作,为国家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次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了解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分布、年龄结构、性别比例以及城乡分布等信息。与第一次人口普查(1953年)相比,第二次普查在技术手段和组织方式上都有所改进,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第二次人口普查主要数据汇总表
项目 | 数据 |
普查时间 | 1964年6月30日 |
全国总人口 | 约6.9亿人 |
城镇人口 | 约1.3亿人 |
农村人口 | 约5.6亿人 |
男性人口 | 约3.5亿人 |
女性人口 | 约3.4亿人 |
0-14岁人口 | 约2.8亿人(占总人口40.6%) |
15-64岁人口 | 约3.7亿人(占总人口53.7%) |
65岁及以上人口 | 约0.4亿人(占总人口5.7%) |
平均寿命 | 约65岁(男性约63岁,女性约67岁) |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当时中国的人口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特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高,老年人口比例较低。这一特点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医疗条件的实际情况。
此外,由于当时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人口普查的实施也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地区的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或不完整。但总体而言,第二次人口普查为后续的人口政策制定和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通过这次普查,政府更加清晰地掌握了全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资源分配、教育规划、就业安排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以上就是【第二次人口普查数据表】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