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左移的名词解释】在医学领域,尤其是在血液学和临床检验中,“核左移”是一个常见但重要的概念。它通常用于描述外周血中白细胞的变化情况,尤其是中性粒细胞的变化。了解“核左移”的含义及其临床意义,有助于医生对感染、炎症等疾病的判断。
一、
“核左移”是指在外周血涂片中,中性粒细胞的杆状核(即“中性粒细胞未成熟形态”)比例增加,而分叶核(成熟的中性粒细胞)比例减少的现象。这种现象通常提示体内存在急性感染或炎症反应,身体正在调动更多的未成熟白细胞来应对病原体或损伤。
核左移分为两种类型:
- 轻度核左移:杆状核比例轻度升高,多见于轻度感染或炎症。
- 重度核左移:杆状核显著增多,甚至出现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等更幼稚的细胞,常提示严重感染或中毒状态。
此外,核左移还可能与某些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如白血病等,因此需要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综合分析。
二、表格形式展示
概念 | 定义 |
核左移 | 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杆状核比例增加,分叶核比例减少的现象。 |
常见原因 | 急性感染、炎症、中毒、应激反应、某些血液病等。 |
临床意义 | 提示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常见于感染性疾病。 |
分类 | 轻度核左移、重度核左移 |
表现 | 杆状核中性粒细胞增多,可能伴有幼稚细胞(如晚幼粒细胞)出现。 |
注意事项 | 需结合其他实验室指标(如白细胞总数、C反应蛋白等)综合判断。 |
三、结语
“核左移”是临床诊断中一个重要的观察指标,尤其在感染性疾病中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但需要注意的是,单独依靠核左移不能确诊疾病,必须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其他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对于非专业人员而言,建议在医生指导下理解并关注这一指标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