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旷劝学的译文】《师旷劝学》是出自《战国策》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的是晋国的大臣师旷劝谏君主学习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传达了“活到老,学到老”的深刻道理。
一、
《师旷劝学》讲述了晋平公问师旷:“我已经七十岁了,还想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灯烛呢?”晋平公不解其意,师旷解释道:“少年时喜欢学习,如同太阳初升,光明照耀;壮年时喜欢学习,如同中午的太阳,光辉灿烂;老年时喜欢学习,如同点燃灯烛,虽然光线微弱,但依然可以照亮前行的道路。”晋平公听后深受感动,于是开始勤奋学习。
这则故事强调了学习不分年龄,只要愿意,任何时候都不算晚。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 | 译文 |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 晋平公向师旷问道:“我年纪已经七十了,想要学习,恐怕已经太晚了吧。” |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师旷说:“为什么不点燃蜡烛呢?”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晋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却戏弄君主的道理呢?” |
师旷曰:“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师旷说:“我听说:年轻时喜欢学习,就像太阳初升,光芒四射;壮年时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光辉灿烂;老年时喜欢学习,就像点燃蜡烛,虽然光线微弱,但比起在黑暗中行走,又如何呢?” |
平公曰:“善哉!” | 晋平公说:“说得真好啊!” |
三、启示与意义
《师旷劝学》虽短,却蕴含深刻的哲理。它告诉我们:
- 学习没有时间限制,关键在于是否有学习的意愿。
- 不论年龄大小,都应该保持对知识的渴望。
- 老年时期的学习,虽然不如青年时期那样高效,但依然有价值和意义。
这则故事不仅适用于古代,也对现代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无论身处哪个阶段,我们都应不断学习,充实自我,提升人生境界。
结语
《师旷劝学》是一则富有智慧的寓言,提醒我们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要保持学习的热情。正如师旷所说:“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只要心中有光,就没有真正的黑暗。
以上就是【师旷劝学的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