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和译文】《史记·商君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史记》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战国时期秦国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的生平事迹。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变法,使秦国逐渐强大,为后来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本文将对《史记·商君列传》的原文与译文进行简要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内容。
一、文章总结
《商君列传》详细记录了商鞅从魏国投奔秦国,到受命变法、实施严刑峻法、最终被车裂而死的过程。文中展现了商鞅在政治改革中的坚定意志和铁腕手段,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变法的复杂态度。通过本篇,读者可以了解商鞅如何推动秦国走向强盛,以及其个人命运背后的深层原因。
二、原文与译文对照表
原文(节选) | 译文 |
商君者,卫之庶孽公子也,姓公孙氏,其名曰鞅。 | 商鞅是卫国的庶出公子,姓公孙,名叫鞅。 |
少好刑名之学,尝学于尸子、李悝。 | 他年轻时喜欢研究刑名之学,曾向尸子、李悝学习。 |
公子牟闻之,曰:“鞅贤,天下之贤人也。” | 公子牟听说后说:“商鞅有才能,是天下的贤人。” |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数月,不异人意。 | 秦孝公见到商鞅后,谈论了几个月的事情,结果和一般人没什么不同。 |
于是乃拜商君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 于是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法的法令。 |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千金。 | 法令已经制定完毕,但尚未公布,怕百姓不相信,于是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在国都南门,招募百姓能把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一千金。 |
民怪之,莫敢徙。 | 百姓觉得奇怪,没人敢搬。 |
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 | 又说:“能搬的人给五十金。” |
于是,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 | 于是有一个人搬了过去,立刻给了他五十金,以此表明不会欺骗百姓。 |
令行于民,期年之后,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数以千计。 | 法令在民间推行一年后,秦国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令不方便的,多达数千人。 |
公子虔之徒,皆因太子之过而得罪。 | 公子虔等人因为太子犯法而获罪。 |
商君曰:“法者,所以爱民也;今太子犯法,其罪当罚。” | 商鞅说:“法律是为了爱护百姓;如今太子犯法,应当受到惩罚。” |
于是太子师公孙贾被黥,太子傅公孙贾被劓。 | 于是太子的老师公孙贾被处以黥刑,太子的师傅也被割去鼻子。 |
令行数年,秦民大悦。 | 法令执行几年后,秦国百姓非常高兴。 |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是为惠文王。 | 五个月后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称为惠文王。 |
赵良曰:“夫商君,性酷烈,少恩。” | 赵良说:“商鞅性格残酷暴戾,缺乏仁爱。” |
于是,秦人怨之,遂杀商君。 | 于是,秦国人对他心生怨恨,最终杀了商鞅。 |
三、总结
《史记·商君列传》不仅是一部历史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改革与人性的深刻写照。商鞅虽以严刑峻法著称,但他推动的变法使秦国迅速崛起,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然而,他的结局也反映出改革者的孤独与风险。通过这篇传记,我们不仅了解了商鞅的生平,也看到了一个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复杂性。
如需进一步分析商鞅思想或变法影响,可继续探讨。
以上就是【史记商君列传原文和译文】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