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雎不辱使命古今异义】《唐雎不辱使命》是《战国策·魏策四》中的一篇历史散文,讲述了唐雎奉命出使秦国,面对秦王的威胁与压迫,坚持原则、不畏强权,最终完成使命的故事。这篇文章不仅展现了唐雎的机智与勇敢,也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外交斗争。
在学习这篇古文时,了解其中的“古今异义”现象是非常重要的。古今异义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了变化,或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是对《唐雎不辱使命》中出现的典型古今异义词的总结:
一、古今异义词总结
古词 | 现代意义 | 古代意义 | 例句及出处 |
布衣 | 普通百姓 | 平民、未做官的人 | “布衣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唐雎不辱使命》) |
跪 | 跪下 | 跪坐、跪地 |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
以 | 因为 | 用、凭借 |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易 | 交换 | 改变、更换 |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
谒 | 拜见 | 进见、参拜 | “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避 | 退避 | 逃避、躲开 | “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此处无“避”字,但类似结构可类比) |
士 | 士人 | 有才能的人、武士 | “士之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 |
二、总结
通过以上表格可以看出,《唐雎不辱使命》中的一些词语在现代汉语中虽然仍然使用,但其含义已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例如,“布衣”在现代多指普通老百姓,而在文中则强调的是未入仕途的平民身份;“跪”在现代更多指动作,但在古文中常用于表示敬意或屈服的姿态。
理解这些古今异义词,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人物形象。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阅读古文时避免误解,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结语:
《唐雎不辱使命》不仅是一篇历史故事,更是一篇语言精炼、思想深刻的文言文作品。通过对其中古今异义词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表达方式的多样性,也为今后学习文言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唐雎不辱使命古今异义】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