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中悉外后面几个词语是什么】在中文成语或俗语中,“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中悉外”是一句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见多识广的表达。然而,很多人可能只记住了前半部分,却不清楚后面还有哪些词语。
实际上,这句完整的话是: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中悉外,通晓古今,学贯中西。”
下面我们将对这句话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展示其含义与来源。
一、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指一个人能了解天象变化和地理知识,象征着对自然规律的掌握。“博古通今”则表示对古代历史和现代事物都有深入了解。“精中悉外”则是指对内部情况了如指掌,对外部世界也十分熟悉。最后的“通晓古今,学贯中西”是对整句话的升华,强调一个人不仅具备广泛的知识,还能够融会贯通,跨越时间与空间的界限。
这些词语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对“全才”的赞美,常用于形容学者、智者或有丰富阅历的人。
二、词语解释与来源对照表
成语/短语 | 含义说明 | 来源/出处 |
上知天文 | 知道天象变化,了解自然规律 | 《后汉书·王符传》 |
下知地理 | 了解地理环境,掌握地势变化 | 《后汉书·王符传》 |
博古通今 | 对古代历史和现代事物都有深入理解 | 出自《后汉书》 |
精中悉外 | 对内部情况非常清楚,对外部世界也有充分了解 | 传统成语,无确切出处 |
通晓古今 | 对过去和现在都有深刻的理解 | 常用于形容博学之人 |
学贯中西 | 学识涵盖中国与西方,具有跨文化视野 | 通常用于形容具有国际视野的人 |
三、结语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古通今,精中悉外,通晓古今,学贯中西”不仅是对一个人知识广度的肯定,更是对其综合能力的认可。在现代社会,虽然我们不再需要像古人那样精通天文地理,但这种追求全面发展的精神依然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
通过了解这些成语的完整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中对“全才”的定义,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准确地运用这些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