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出处】“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是一句广为流传的诗句,常用于表达人与人之间因距离或命运而无法相见的无奈与遗憾。这句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一诗。下面将从出处、诗句含义、历史背景及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总结,并以表格形式呈现关键信息。
一、诗句出处
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赠卫八处士》,全诗如下:
> 今夕何夕兮,见此良人?
> 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
> 邀我入室,谓我何求?
> 等等,未尽其辞。
>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然而,“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并非直接出自这首诗。实际上,这句话更常见于后世文人的引用和改编中,最早可能源于《诗经·小雅·天保》中的“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以及《诗经·小雅·车辖》中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但在后来被引申为“参商”之典。
二、诗句含义解析
“参”与“商”是古代二十八宿中的两个星宿,分别位于天空的东西两侧,永远不会同时出现,因此常用来比喻人与人之间因距离遥远而无法相见的状态。
“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意为:即使我们彼此牵挂,也注定一生无法相见,就像参星与商星一样,永远不能同时出现在天际。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深切感慨,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与命运的无奈。
三、历史背景与文学价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他本人经历战乱、漂泊,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感悟。他在《赠卫八处士》中,回忆起与旧友重逢的喜悦,却又感叹时光易逝、人生难再聚。
“参商”之典在后世文学中频繁出现,成为表达分离、思念的重要意象。例如李白、白居易等诗人都曾借用这一典故,表达对亲友的怀念之情。
四、总结与表格
项目 | 内容 |
诗句原文 | 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
出处 | 非直接出自杜甫《赠卫八处士》,而是后世文人引用与演变的表达 |
作者 | 杜甫(原诗);“参商”典故源自《诗经》等古代文献 |
诗句含义 | 表达人与人之间因距离或命运无法相见的无奈与遗憾 |
“参商”释义 | 参星与商星永不相见,比喻分离、隔绝 |
文学价值 | 体现唐代诗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思考,成为后世常用意象 |
常见使用场景 | 用于表达友情、爱情、亲情中的离别与思念 |
五、结语
“此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虽非杜甫原诗中的句子,但它继承了古代文化中对“参商”意象的运用,承载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它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感叹,更是对人类情感共通性的写照。在现代生活中,这句话依然能引发人们的共鸣,提醒我们在珍惜当下、珍视缘分的同时,也要接受人生的无常与别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