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高望重的成语故事是什么】“德高望重”是一个用来形容一个人品德高尚、声望极高的成语。它常用于赞美那些在社会上有一定地位、受到众人尊敬的人。这个成语背后有着一段历史典故,下面将通过与表格的形式,为大家详细解析。
一、
“德高望重”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意是“道德高尚,声望尊贵”。在古代,人们非常重视个人的品德修养和声誉,认为一个有德之人自然会受到他人的敬仰。因此,“德高望重”不仅强调了一个人的道德水平,还突出了他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地位。
这个成语多用于描述长辈、学者、官员或有威望的人物,表示他们不仅品行端正,而且在公众中享有极高的声望。在现代语境中,它也常用于对优秀人物的褒奖,表达对其人格和成就的认可。
二、表格形式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德高望重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拼音 | dé gāo wàng zhòng |
释义 | 道德高尚,声望尊贵。形容人品德好、受人尊敬。 |
近义词 | 品德高尚、德高望重、声名显赫 |
反义词 | 品行低劣、声名狼藉、德薄才疏 |
使用场合 | 多用于赞美长辈、学者、领导等有德之人。 |
典型人物 | 如孔子、诸葛亮、范仲淹等古代贤者 |
现代用法 | 用于表彰优秀人物,如教师、科学家、企业家等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由两个并列的词语组成) |
成语寓意 | 强调品德与声望的结合,体现传统价值观中的“德治”思想。 |
三、结语
“德高望重”不仅是对一个人品德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他社会影响力的肯定。在现代社会,虽然物质条件不断变化,但“德高望重”的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做人不仅要追求知识和能力,更要注重道德修养,做一个值得尊敬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