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阳光透过教室的窗户洒在课桌上,温暖而明媚。我们正在上语文课,老师正讲得投入,同学们也听得认真。可就在这样的气氛中,一件小事打破了平静。
小明是我们班的“开心果”,平时总是笑嘻嘻的,但今天却显得有些心不在焉。老师提问的时候,他没有举手回答,而是低头玩着自己的铅笔。老师注意到了,便温和地提醒他说:“小明,集中注意力,好好听讲。”可是小明依旧低着头,像是没听见一样。这下,老师真的生气了。
“小明!”老师提高了声音,“你这是什么态度?是觉得课堂对你来说不重要吗?”
小明被老师突然提高的声音吓了一跳,猛地抬起头,脸涨得通红。“对不起……”他结结巴巴地说,但显然并没有完全意识到自己哪里做错了。
老师叹了口气,放下手中的书本,严肃地看着全班同学说道:“学习不是儿戏,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负责。如果连最基本的尊重都没有,那又怎么能学好知识呢?”说完,她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话:“尊重课堂,就是尊重自己。”
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连平时最爱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屏住了呼吸。我偷偷瞄了一眼小明,他低着头,耳朵尖已经泛起了淡淡的红色。我知道,他并不是故意惹老师生气,只是那天可能遇到了一些烦心事,才让自己分了神。
下课后,老师单独找小明谈话,耐心地询问他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原来,小明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父母工作太忙,他一个人在家写作业时常常分心。了解情况后,老师不仅安慰了他,还主动联系了他的家长,希望他们能多关心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从那以后,小明好像变了一个人。他变得更加专注,也更加努力了。虽然偶尔还会走神,但他总会及时调整状态,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这件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每个人都有情绪失控的时候,关键在于如何处理这些情绪。就像那位老师一样,她用行动告诉我们,生气并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理解和帮助才是最好的选择。而我也学会了,在面对别人的错误时,要多一份宽容,少一点责备。毕竟,没有人会一直完美无缺,成长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
窗外的阳光依然明亮,而我的心里,也因为这个小小的插曲增添了一份温暖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