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是中国古代教育理论的经典著作,属于《礼记》中的一篇,据传为战国后期思孟学派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系统性教育专论,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学专著之一。《学记》以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阐述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念、原则和方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学记》的原文
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豫,当其可之谓时,不陵节而施之谓孙,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燕朋逆其师;燕辟废其学。此六者,教之所由废也。
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禘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所由兴也。
今夫忘其亲者,燕也;忘其君者,贼也。故君子既学之,而后知不足;既教之,而后知困。故曰:教学相长也。
这段文字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的重视,同时也强调了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学记》提出的许多观点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