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在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这时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让我感到十分愉悦,于是起身外出散步。想到身边没有可以一起分享快乐的人,就前往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休息,我们便一同在庭院里漫步。庭院里的地面像是一片清澈的积水,水中的水草和荇菜纵横交错,那其实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啊。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这样悠闲自在的人罢了。
注解:
1. 元丰六年:这是宋神宗年号,公元1083年。
2. 张怀民:苏轼的朋友,当时也在黄州。
3. 庭下如积水空明:这里运用了比喻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比作一片清澈的水面。
4. 藻、荇交横:形容月光下的竹柏影子错落有致,如同水草般交织。
5. 闲人:这里指那些能够享受自然美景、心境平和的人,暗含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通过这篇短文,苏轼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月夜图景,更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