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滕文公下》是儒家经典著作《孟子》中的一篇重要篇章。本文将对原文进行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的思想精髓。
原文:
陈代曰:“不见诸侯,宜若小然;今一见之,大则以王,小则以霸。”
孟子曰:“彼一时也,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注释:
1. 陈代:人名,与孟子同时期。
2. 不见诸侯:指孟子不主动去见诸侯。
3. 宜若小然:应该像小事一样。
4. 王:指称王。
5. 霸:指称霸。
6. 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强调时代不同,情况各异。
7.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历史规律,每隔五百年会有圣王兴起。
8. 名世者:指在历史上留下名声的人。
9. 数:次数。
10. 舍我其谁也: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此重任?
11. 豫:犹豫。
翻译:
陈代说:“不去见诸侯,似乎显得太小气了;如果一旦见到诸侯,大的可以称王,小的也可以称霸。”
孟子回答道:“那是过去的情况,现在又是另一种情况。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兴起,其间必然会有名留青史的人物出现。从周朝以来,已经有七百多年了,按照时间计算已经超过了五百年的时间周期,按照当下的情况考量,也是可以期待圣王出现的时候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统一,如果想要天下太平统一,当今这个世界上,除了我还能有谁能够承担起这个责任呢?我又有什么理由犹豫不决呢?”
以上是对《孟子·滕文公下》的原文注释与翻译,希望对大家理解孟子的思想有所帮助。孟子在这段对话中表达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洞察以及对自己肩负历史使命的高度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