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一篇经典散文,文章通过列举历史人物和事例,论述了逆境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以及安逸可能导致的毁灭性后果。本文将对这篇文章中的文言现象进行分析,并附上相关习题及答案。
一、文言现象解析
1. 通假字
- 曾益其所不能:其中“曾”通“增”,意为增加。
- 衡于虑:其中“衡”通“横”,意为梗塞、不顺。
2. 古今异义词
- 所以动心忍性:“所以”在古代表示“用来……的方法”,现代汉语中则多指因果关系。
- 舜发于畎亩之中:“畎亩”在古文中指田间,现代汉语中已很少使用。
3. 特殊句式
- 判断句: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句中的“也”表判断。
- 被动句:如“行拂乱其所为。”句中的“为”字表被动。
二、习题与答案
选择题
1.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 )
A. 曾益其所不能(曾:曾经)
B.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
C. 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
D. 劳其筋骨(劳:使……劳累)
答案:A
2. 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是( )
A. 入则无法家拂士
B. 所以动心忍性
C. 曾益其所不能
D. 曰:“日食饮得无衰乎?”
答案:B
翻译题
将以下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翻译:所以上天要把重大责任交给这个人,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
2.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忧愁祸患能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导致灭亡。
三、总结
通过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文言现象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孟子通过这篇文章提醒我们,只有经历艰难困苦,才能磨炼意志,成就大业;反之,安逸舒适的生活可能会让人丧失斗志,最终走向失败。希望同学们能从这些习题中巩固文言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言现象习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