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3609)】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 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题西林壁》。
- 理解诗句的基本意思,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
- 初步体会古诗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所描绘的意境。
-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 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
-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中蕴含的哲理。
- 教学难点:体会“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图片、音频、视频等)
- 古诗朗诵音频
- 课文插图或相关风景图片
- 学生预习任务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谈话导入:
- 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站在高处看过山?你看到的山是什么样的?”
-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激发兴趣。
2. 出示课题:
- 板书课题《题西林壁》,介绍作者苏轼及创作背景。
(二)初读感知(10分钟)
1. 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
2.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 分组朗读,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4. 教师讲解重点字词(如“题”、“壁”、“庐山”等),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诗意。
(三)深入品读(15分钟)
1. 合作探究:
- 将学生分成小组,结合插图和诗句,讨论“横看成岭侧成峰”描写的是什么景象?
- 引导学生理解“远近高低各不同”表达的意思。
2. 情境再现:
- 播放庐山风光视频,让学生边看边想象自己站在山中,从不同角度看山的感受。
- 鼓励学生用语言描述自己看到的画面。
3. 朗读感悟:
- 配乐朗读,学生在音乐中体会诗的情感变化。
-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观察细致、感悟深刻的写作特点。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1. 思维拓展:
- 提问:“除了看山,你还想到哪些事物也会‘远近高低各不同’?”
-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时引导,如:看待一个人、一件事,角度不同,认识也不同。
2. 拓展阅读:
- 推荐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五)总结升华(5分钟)
1. 回顾本节课学习内容,强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哲理。
2. 教师总结:我们不仅欣赏了庐山的美景,更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3. 布置作业:
- 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 写一段话,谈谈你对“换个角度看问题”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重点词:题、壁、庐山、缘
哲理:换个角度看问题,才能全面认识事物。
```
六、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古诗,既注重语言积累,又重视情感体验和思维训练。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想象与表达,提升课堂的深度与广度。